乡村振兴之仲恺专家风采③ | 黄运茂:广东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引领者
乡村振兴,急需发展新动能,人才和科技更是重要支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广东一直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几年也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各专家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东农业领域树立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借鉴。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南方农村报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特在“南方+”共建专栏——“乡村振兴,仲恺在行动”中开设“专家风采”子栏目。
让我们一起走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广东农业产业的故事。
人物档案
黄运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奖“杰出科技工作者”,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水禽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市水产病害与水禽养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高校水禽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清远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水禽)副主任、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水禽)副站长。
他是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和校级重点学科《畜牧学》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繁殖生理、动物内分泌调控、水禽健康养殖、水禽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基因工程。成果“马岗鹅繁殖活动的调控和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获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鹅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获2016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鹅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推广与应用”获2017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07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近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多篇,出版专著10本;获得专利及软著10件以上,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
创新:发明鹅反季节繁殖技术
来自农村的黄运茂进入畜牧行业有着一段机缘巧合。1996年,高考结束后,黄运茂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建筑系,但阴差阳错最后被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录取,自此与畜牧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科毕业后,受华南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号召,黄运茂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与繁殖学作为研究生攻读的方向并一鼓作气在该领域拿到了博士学位。
读研期间成为了黄运茂学术生涯的重要节点。此时的黄运茂结识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伯乐——著名鹅繁殖调控专家施振旦教授。作为施教授的第一个硕士也是第一个博士生,黄运茂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谈到这个技术成果,黄运茂如数家珍:“我们做反季节鹅主要是启发于反季节蔬菜。当时反季节蔬菜已经被大家熟知,本来是冬季的蔬菜在春季或者夏季也可以吃到新鲜的,所以价格非常贵,经济效益很高,而在当时,反季节生产的方式在动物生产上却很少用。”黄运茂谈到,广东鹅的繁殖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通常每年的7月-8月开产,于次年3月-4月底停产,即每年的3月-7月份有三四个月份不产蛋,没有鹅苗。而冬天鹅苗多的时候正是天最冷的时候,鹅苗不好养,存活率也低,价格上不去,很多人不愿意养。“那个时候的鹅苗最便宜的才五毛钱一个,还不如鹅蛋的价格高。”正是看到了这个行业的痛点,做鹅反季节技术成为了最初黄运茂跟随导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
然而由于前期研究经费不足、环境恶劣、并且缺少研究基础等,黄运茂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尝试,在导师的带领下,黄运茂在研究生期间和导师一起攻克了中国地方鹅繁殖季节性的调控难题:通过研究并揭示鹅繁殖活动季节性变化的调控机制,基于人工光照控制程序并辅以营养与环境控制,发明了鹅反季节繁殖技术。该成果在省内外的养鹅生产中得以大规模推广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现在广东养鹅养殖户基本上都会养反季节鹅,这个技术的推广是非常成功的。”回想起来回跑鹅场做科研的那段经历,黄运茂感慨万千,“以前在鹅厂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蹲在地上采集血样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的科研工作,黄运茂也落下了腰椎不好的病根。然而,辛苦终究没有白费,反季节生产出来的鹅苗一只苗就卖40〜50多元钱,从0.5元到40多元,经济效益实现了迅猛增长。同时该科研成果“马岗鹅繁殖活动的调控和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成果“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著作《鹅反季节饲养繁殖技术》进入国家农村书屋采购名录,并获中南地区大学优秀出版物二等奖。
探索:建设水禽健康科技创新平台
2005年,黄运茂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仲恺学院)任教。在应用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功使得他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清晰的定位:“应用科学必须要紧密结合产业来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经过十多年的摸索,黄运茂带领团队立足于广东省地方经济实际,确立了以水禽为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和团队建设思路,并取得了喜人成绩,建设了包括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禽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在内的、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水禽特色科技平台,形成了水禽遗传繁育、水禽营养与健康养殖、水禽生物安全与产品溯源等三个稳定研究方向。
这三个研究方向的确定并不容易。针对这三个方向,黄运茂都给出了自己专业解答:“每个研究方向的确定都与目前水禽产业的技术需要及现阶段水禽产业面对的问题紧密相关。研究工作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进行技术攻关。”
“在水禽繁育方面,优良的品种能提高产业的效益,但目前的养殖行业,像鸡、猪之类的产业品种质量都非常高,但鹅的育种技术依旧停留在传统层面。”黄运茂介绍,水禽遗传繁育主要是做鹅种的现代化选育。
在日趋严苛的环保压力下,推动鹅养殖业进行环保生态养殖刻不容暖。黄运茂谈到,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的推广虽然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现有的水禽养殖技术仍然十分落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粗放型养殖模式已严重阻碍了水禽产业的发展,养殖场的转型升级变得越来越迫切,“他们需要技术的支持来打破僵局。这也是水禽生态养殖需要攻克的难题。”黄运茂谈到。
“目前水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比较多,含有抗生素的肉类产品最后会被人食用。食品中的抗生素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这样无疑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黄运茂介绍,水禽营养与饲料方向的科研团队正尝试从中草药类的植物中提取药物成分,希望能够代替部分抗生素的使用。
在目前的养殖方式中,水禽的养殖离不开水,但是养殖水禽会对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这就使水禽养殖受到了限制。所以黄运茂及其团队希望能够对产业养殖模式进行创新,从而突破水禽养殖的对水平的依赖,并通过废污的生态循环处理与利用,将水禽养殖做到零排放。这正是生态养殖方面研究团队在开展的研究工作。
同人的生理机制一样,动物也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行为改变,同时伴随有动物生产性能的变化。要想准确的分析出不同因素对动物行为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必须要采集大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寻找行为特征与生产性能间的相关性。“无论是数据的采集还是数据的分析,都相当困难。这也是我们产品溯源与大数据研究方向确立的原因。”黄运茂对这以上研究方向充满信心,“做研究一定要做专,要长期,不要左顾右盼,所有的科学研究必须来自于生产实践。”在做研究的态度上,黄运茂一直秉承着自己的坚持。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作为农业类院校该如何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黄运茂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乡村,帮助农民增收是对服务乡村振兴最好的注解。“应用科学必须要为产业服务,要让科研成果服务于乡村,使乡村在发展过程在获得最大效益。”乡村振兴的根源是发展经济,怎样使乡村的经济得到发展,是黄运茂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明确研究方向的时候,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目标就已经扎根在他的心底,为乡村振兴服务,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将科研成果为乡村发展服务,是发展乡村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这个问题,黄运茂给出了三个方面的举措。首先,针对农民致富难的问题黄运茂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鹅反季节技术的研究成功富裕了一批养殖户,推动了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工作岗位,有了工作就能确保收入,提高农民经济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其次,应用科学从养殖技术方面给农民提供了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新的发展模式。最后,学院通过引入和培养专业人才,向农村输送人才,进行技术指导,最终实现促进乡村发展的目的。
“在现阶段,我们学院要做的就是继续结合产业需求扎扎实实做技术研究,努力推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黄运茂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依靠技术突破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往期回顾:
乡村振兴之仲恺专家风采②|鹰嘴蜜桃好吃又好看,他被誉为“鹰嘴蜜桃第一人”
乡村振兴之仲恺专家风采①| 现代科技,如何让传统食品“焕发青春”?
喜讯!我校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翟橙老师在载人月面着陆与上升飞行器创意方案征集大赛获奖!
喜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官微荣获第二季度高校新媒体榜单“勤奋号”称号
喜报|我校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和珠江学者岗位设岗情况新鲜出炉啦!
策划:曾献尼 胡念飞 龚慧枫
执行统筹:喻淑琴 郭小娜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魏伯航 见习记者 郑玉婷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彭婕群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